综合评价是什么
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CE),也叫综合评价方法或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指使用比较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于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的方法。它不只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方法系统,是指对多指标进行综合的一系列有效方法的总称。综合评价方法在现实中应用范围很广。综合评价是针对研究的对象,建立一个进行测评的指标体系,利用一定的方法或模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对被评价的事物作出定量化的总体判断。 [1]
(一)综合评价的定义:使用比较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于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的方法,称为综合评价方法。也叫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的方法一般是主客观结合的,方法的选择需基于实际指标数据情况选定,最为关键的是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权重的设置,这些需要基于广泛的调研和扎实的业务知识,不能说单纯的从数学上解决的。
(二)综合评价方法的特点:
1.评价过程不是一个指标接一个指标顺次完成,而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将多个指标的评价同时完成。
2.在综合评价过程中,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使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3.评价的结果为根据综合分值大小的单位排序,并据此得到结论。
由以上特点可见,综合评价可以避免一般评价方法局限性,使得运用多个指标对多个单位进行的评价成为可能。这种方法从计算及其需要考虑的问题上看都比较复杂,但由于其显著的特点——综合性和系统性,使得综合评价方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小康生活水平综合评价、科技进步的综合评价,国家(地区)的综合实力评价、和谐社会评价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综合评价的计算方法的复杂性已经不成问题,其综合性和系统性表现得更加突出,使得综合评价方法作用突出。
评价过程也是一种决策过程。一般地说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客观/主观、明确/模糊、定性/定量),对特定事物、行为、认识、态度等等评价客体的价值或优劣好坏进行评判比较的一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决策过程。
综合评价的应用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从学科领域上看,在自然科学中广泛应用于各种事物的特征和性质的评价。比如,环境监测综合评价、药物临床试验综合评价、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气候特征综合评价、产品质量综合评价等等;在社会科学中广泛应用于总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综合评价。比如,社会治安综合评价,生活质量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教学水平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等等。在经济学学科领域更为普遍。如,综合经济效益评价、小康建设进程评价、经济预警评价分析、生产方式综合评价、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综合评价等等。
在综合评价中,其关键技术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指标选择;其二,权数的确定;其三,方法的适宜。因此,在应用和研究综合评价方法时,应当随时把握住上述三个方面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综合评价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如下明显的作用:综合评价能够对于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描述;能够对于研究对象的整体状态进行综合测定;能够对于研究对象的复杂表现进行层次分析;能够对于研究对象进行聚类分析;能够有效的体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准确地掌握和应用综合评价方法,要求使用者应当具备一定的统计学原理基础知识;数理统计基础知识;系统论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这些知识体系的结合下,通过使用者的实际努力,能够达到准确、熟练地应用综合评价方法的效果。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综合评价的结果是否客观、准确,首先取决于被综合的评价指标是否准确、全面。因此,评价指标的选择是综合评价中的重要基础工作。
从方法上分,评价指标的选取有定性选择和定量选择两大类。
1.定性选择评价指标。定性选择法也称经验选择法、专家咨询法。是指根据实际经验和专家的判断来选择评价指标的方法。
用定性方法选取评价指标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综合评价的目的和目标。要弄清评价主题是什么、评价事物的哪一个方面等等。例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的综合评价中,应围绕“文化教育”这一个评价主题或目标选择统计指标,而不能把其它一些指标比如人均收入水平等也作为文化教育水平评价指标。再如,要评价我国的小康建设进程,应当明确小康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评价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小康建设进程评价中应当围绕人们的生活质量来进行指标选择。而在评价社会的和谐程度时,其重点是描述社会经济中的各个子系统的和谐程度。因此,应当从民主政治、人们生活、社会保障、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等方面反映其状态和协调性。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保证最终的评价结果符合综合评价的目的要求。
其次,对评价目标进行定性分析,找出影响评价目标的各层次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至少应从三个层次对评价目标进行因素分析。第一个层次是总目标层,它说明的是综合评价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二层次是中间层次,它是对总目标层的主要因素的分解,是具体的评价指标的类综合;第三层次是指标层,它由反映评价目标的各个方面的统计指标所构成。例如,在对某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中,总目标层是要说明该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中间层是对社会发展水平的大类因素的分解,它包括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公益服务、社会保护、社会结构等主要因素,指标层则是对每个中间层构建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对生活质量这一中间层,它可以包含5个具体指标,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农村改水累计受益率(%),等统计评价指标(详见下表1 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当然,在每个具体的综合评价案例中,并不一定非要列出中间层,只要明确了总目标层,即综合评价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后,可直接列出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就行了。这种方式为众多的综合评价案例所采用。
第三,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兼顾如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任何的综合评价都是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因此,作为综合评价的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体现综合评价的目的性、满足综合评价的要求。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应当充分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3)一贯性原则。是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评价指标的选取个数、指标统计口径应当保证其在指标的各个要素上都具有时间上(可比年份、月份)的一贯性。
(4)独立性原则。尽量减少评价指标在概念、外延上的重叠和统计上的相关,选择独立性强、代表性和贡献最大的较少评价指标群。
(5)同向性原则。同向性是指各个指标在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程度时、其数值的大小与其特征和程度的优劣的评价方法上是相同的,一般地说在具体选择中要求都以正指标、逆指标,或者中性指标形成,避免不同方向的指标在同一问题的应用时,因方向的不同而相互抵消,混淆了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即使在实践中出现了正、逆、中性指标同时出现在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我们也要将其转换为同向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6)全面性原则。为保证综合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在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选取可以概括反映被评价事物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的评价指标,以便最终确定指标体系时有筛选余地。
(7)可比性原则。选取评价指标时应注意指标的口径范围和核算方法的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原则。在对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评价中应注意纵向可比,而对同一时期不同事物之间的评价中应注意横向可比。
(8)可操作性原则。选取的评价指标不仅应符合综合评价的目的,更应有数据的支持。也就是说,评价指标的数据应容易取得,否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只能束之高搁,无法实现综合评价的目的,从而也就无助于指导实际工作。国内有一些指标体系的研究个案中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第四,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还应注意与所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相协调。各种综合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对于指标的特征和选择要求是不同的,有些综合评价方法本身能够消除指标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替代,这时选取指标应多注意全面性。而另一些评价方法却要求评价指标间尽可能不相关,这时就应多注意指标的代表。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计分法、累计法、指数法、功效系数法、最大(最小)法、主成份分析法、秩和比法、距离法、灰色关联度法、因素分析法等等,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将一一介绍。
第五,在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时,应当尽量选择相对指标来进行评价,同时注意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的结合应用。因为,总量指标是外延指标,随着范围的扩大而扩大,相对指标是内涵指标不因为范围的扩大而扩大。在纵向评价客观事物的发展状况时,既要选取总量指标,也要有相对评价指标。用总量指标评价客观事物的发展状况,可以反映事物发展的实际水平。但如果被评价事物本身具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则在评价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时,会产生较大偏差。此时,用相对指标来反映事物的发展可以弥补总量指标的局限性,可以反映出被评价事物的发展是否均匀,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没有考虑到事物发展的实际水平,而且在事物发展起伏较大时,单用总量指标或相对指标常常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为了客观地评价事物的发展状况,将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都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是必需的。